01. 引言
(1) “墙”最初的形成是为了防御。在远古时代,人类的先民为了抵御洪水猛兽和异族的侵袭,就环绕自己的居住区挖一圈壕沟,用挖出的土在圈内侧堆砌土山,土山外陡内缓,以形成保护屏障。这种深掘高垒的防御工事逐渐发展成了壕沟和城墙。
(2)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变迁,“墙”的功能也从单一的防御向多元化发展。最终在建筑领域的围护结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。
(3) 墙的形式是单一的,墙的式样却是丰富的,如直墙、花墙、云墙、萧蔷、金刚墙、壝墙等等,墙在不同领域不同场合,以不同的身形、不同的风姿出现。
(4) 老北京四合院中的墙有哪些呢?主要分为院墙、围护墙和内墙。房子的显著特征就是有四面墙,这四面墙我们称为围护墙;房子外面包围用以防御的墙,我们称为院墙;房子内部用以分割的墙我们称为内墙。
(5) 这一篇我们先介绍单体建筑的围护墙和内墙。
02. 四合院围护墙作用
(1) 俗话说“墙倒房不塌”,一句话概括了中国古建筑的结构特征。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是木构架,由梁柱组成的框架承受着建筑屋顶荷载,墙体是不承受荷载的。围护墙的作用是围护、分隔、挡风、保温、防火、隔声、防御等。
(2) 四合院中的围护墙是砖雕装饰的重要区域,砖雕装饰是四合院民俗文化的代表, 砖雕题材囊括了儒、释、道、世俗和自然等各类文化,所以四合院中的墙是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和文化的一扇窗。
03. 四合院围护墙的形式
(1) 古建都梁柱结构,以最外一排柱子确定建筑的边界,前排柱子叫前檐柱,后排柱子叫后檐柱。
图片
(2) 前檐柱位置砌筑的墙叫前檐墙。
图片
前檐墙
图片
前檐墙
(3)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,前檐墙没有檐廊,直接进到室外,雨雪日晒的天气会让居住起来感觉不舒服。因此大多都不会在前檐柱位置砌筑墙体,而是向后退一个柱距,设在外金柱处,做出檐廊来保证居住的舒适度。
图片
(4) 所以我们日常看到的房子都没有前檐墙,而只有槛(kǎn)墙。槛墙就是屋门两侧的矮墙,槛墙上面安装槛窗,四合院的房屋只在朝向中央庭院墙上设门窗,其它三面墙上没有门窗,这是北京四合院的特色。
(5) 槛墙作为房屋正面的墙,是重要装饰区域,槛窗下面的砖雕是最能展示主人性趣、情怀和品位的。我们在趋吉文化中会详细介绍。
图片
槛墙和槛窗
(6) 后檐柱位置砌筑的墙叫后檐墙。后檐墙是胡同中最常见到的。后檐墙不设窗以阻挡北京冬天的西北风。
图片
后檐墙
我们看到有开窗的后檐墙都是近代的改良。
(7) 房屋两侧的墙叫做山墙。山墙外面通常就是胡同了,所以山墙的做法很有讲究。常见的有三种形式,分别是整墙上身、抹灰上身和软心上身。
a) 整墙上身
整墙上身对砖材和砌筑要求比较高,通常要干摆磨砖丝缝的方法。
图片
整墙上身
b) 抹灰上身
抹灰上身就是山墙外面只抹灰,或者刷涂料,不做其它装饰。
图片
抹灰上身
图片
抹灰上身
c) 软心上身。
软心上身就比较讲究了,在山墙外侧就像做影壁一样做个软心,有岔角和海棠盒子,还配有吉祥喻意的砖雕。
图片
软心上身
04. 四合院的内墙
房屋内的隔墙叫内墙:内墙分为横向和纵向两种:
(1) 横向的叫扇面墙
(2) 纵向的叫隔断墙。
05. 廊墙
廊墙是廊檐两侧的山墙。廊墙有三种形式,分别是素墙、廊心墙和廊门筒子。
(1) 素墙,就是只保留砖砌墙体的本样,不做什么装饰。
(2) 廊心墙
廊心墙就是廊墙上抹灰做彩绘、书法或砖雕,
图片
廊心墙
图片
廊心墙上的砖雕
(3) 廊门筒子
廊门筒子就是在廊墙上开设供人通行的门,一般用于有连廊的庭院。
图片
廊门筒子
图片
文渊阁的拱券门
上图是故宫文渊阁的前廊两侧的拱券门,是天下最精致的廊门筒子。
06. 结论
四合院的墙体凝聚着传统匠人的奇思妙想和精工绝技,让一堵堵生硬的墙绽放着人性的勤劳智慧,精美的砖雕是中华文化的舒展,只有知道才能领略。围护墙就介绍到这里,我们下篇再见。
作者:赵彤昱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